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教 财经 文旅 特色 图片 视频 地区

天境海北

频道栏目: 幸福西宁 醉美海东 活力海西 魅力海南 天境海北 金色黄南 秘境果洛 圣洁玉树

天境祁连铺开全域旅游新画卷

时间:2018-12-12 20:07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咸文静 浏览:
摘要:你心中的祁连是什么模样? 是海拔3169米的壮美,还是祁连山下好牧场的辽阔?是森林草原的轮转,还是雪山冰川交响? 东方瑞士,天境祁连。透过这充满想象力的词汇,我们除了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不禁感慨这座高原小城在短短几年内的发展与变迁。 地处偏远

  你心中的祁连是什么模样?

  是海拔3169米的壮美,还是祁连山下好牧场的辽阔?是森林草原的轮转,还是雪山冰川交响?

  东方瑞士,天境祁连。透过这充满想象力的词汇,我们除了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不禁感慨这座高原小城在短短几年内的发展与变迁。

  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有着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有着丰富的矿藏资源……曾几何时,发展对于祁连县来说,是一道看似简单,却又无比深刻的命题。怎么发展?如何转型?是其不得其解,又不得不解的难题。

  2017年,祁连县旅游接待游客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次,增长19.4%;旅游综合收入达7.3亿元,增长49.8%;人均消费达364元,增长25.5%;从业人员占全县总人口的20%,实现了“井喷式”增长目标。

  旅游,给了祁连一个答案。

祁连县八宝镇拉洞村生态旅游餐饮度假基地。

  探索,破译“山水间”的发展密码

  祁连,意为雪峰连绵的天山。这个充满画面感的名字映射着它得天独厚的优势。难以想象,曾经这大好河山却与旅游全无关系。直至2000年左右,祁连似乎依然“养在深闺人未识”。

  2006年的一天,家住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镇拉洞台村的麻富海带着来串门的亲戚爬上了屋后的那座山峰。只见巍峨的阿咪东索神山高耸入云。山巅白雪皑皑,山腰松柏密布,山下,波涛般的油菜花海和绿意盎然的草原相映成趣。

  “你们祁连确实漂亮!”回想起亲戚们的感慨,麻富海脸上难掩骄傲。渐渐地,像这样的“旅行团”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祁连人成为宣传祁连的活广告,而祁连的美名就在这口口相传中被大家所熟知。

  量的积累终于引起质的变革。终于,祁连旅游业发展不温不火的局面得到扭转。

  “祁连县的旅游业真正起步是2007年。”参加工作多年的祁连县旅游局办公室主任张永霞回忆道,“县上修建了卓尔山风景区的木质栈道、西夏烽火台、民族团结塔、停车场和上山公路等,并且举办了首届祁连山草原风情文化旅游节。”这是卓尔山景区开发的第一笔,也是祁连县旅游业发展迈出的第一步。

  对于祁连县来说,旅游业发展起步虽晚,但“家底”不容小觑。

  回望过去,祁连县境内留有匈奴、鲜卑、吐谷浑、吐蕃等民族多姿多彩的历史足迹;

  再看今朝,藏、汉、蒙古、回、撒拉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9.2%。各民族文化相融,多姿多彩;

  这里有中国最美丽的草原——祁连山草原,中国第二大峡谷——神秘的黑河大峡谷,历史上的“南丝绸之路”关隘——峨堡古城,中国的“乌拉尔”——祁连山富矿带。

  难怪有人这样感慨:像这样浓缩高原之雪峰、草原、丹霞、松岭、峡谷、河流、田园风光于一处的景观带,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内,恐怕惟此一地。

  祁连,作为青海养畜头数过百万的畜牧大县,随着牲畜超载严重,草原急剧退化;又因为地处黑河源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肩负着守护重要湿地生态安危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边是朝阳产业的蓄势待发,一边是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

  面对这种局面,找准优势后的祁连县迅速调整发展理念,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生态立县、旅游活县”的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转向旅游业。

  发展,打造“深闺中”的天境祁连

  2015年8月,卓尔山的游客比两年前更多了。

  一大早,家住八宝镇麻拉河村的冶辉琴就挑着装满酸奶的竹筐上了山。跟她一样,村里不少村民选择旅游旺季在山上销售一些当地的特产和农家小吃。

  对于这个四口之家来说,除了几亩地,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家里那几头牛。随着游客人数与日俱增,从2013年开始,她便在景区附近出售自家做好的酸奶。

  “虽然辛苦,但短短几个月能挣3万多元!”

  游客数量猛增带给当地村民可观的经济收入,也给祁连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整个“十二五”时期,祁连旅游发展进入了黄金期。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十二五”期间,祁连县提出了建设高原旅游名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战略目标,制定出台了《加快旅游商品开发意见》《加快旅游餐饮业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并且根据《全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先后编制完成了《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卓尔山旅游景区建设性详规》《阿咪东索旅游景区建设性详规》等规划。

  “为了适应旅游市场日益扩大和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大众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势,根据祁连旅游资源禀赋,按照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我们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多渠道争取资金,使全县主要景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县旅游局副局长钟春林介绍,“十二五”期间,祁连县共投入旅游项目建设资金9.05亿元,使主要景区的服务功能、区域城镇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并且按照州委、州政府每年建设一个景点的要求,相继开发建设了卓尔山、二军纪念园、阿咪东索,祁连鹿场、瑞士印象街、宗姆廊桥等旅游景点和接待服务设施。

  今年54岁的王忠祥是古浪民俗文化石材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开饭馆、贩牛羊、卖原石……早年间,老王的产业似乎和旅游并不搭边。

  “玉石原石在运输过程中相互碰撞,掉了不少碎玉片。有一天我看着它们,突然萌生能不能加工成艺术品的念头。”就这样,灵光一现的王忠祥尝试将碎玉片按照一些图案拼在一起,梅兰竹菊、花鸟鱼虫,换了种表现手法却别有一番韵味。

  2007年,王忠祥成立了古浪民俗文化石材开发有限公司,并应邀参加了首届祁连山草原风情文化旅游节,成为了现场唯一的文化产品企业。

  “坦白说,当时我觉得这些石材作品只是新鲜,并没有想到它能跟旅游沾上边。”即便如此,很快,王忠祥就从旅游发展中尝到了甜头。

  “很多游客把我的产品作为一种带有祁连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而通过参加展会,一些作品也得到了肯定,反过来也成为了宣传祁连的一张名片。”王忠祥告诉记者,经过几年发展,产品系列不断增加,除了玉石画,他还开发了沙画、毛绒画、满修等产品。

  从销路难寻到供不应求,王忠祥企业发展的这几年,也是祁连县做活旅游产品开发的探索期。短短几年间,县上相继开发了玉产品、鹿产品等系列产品和商品,增加了旅游产品和商品有效供给,延长了旅游产业链。

  “通过举办祁连山之夏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祁连山草原文化旅游节,承办国际环湖赛等重大节庆活动,借助中央和省内外各大媒体,开通旅游网站,制作旅游宣传图册等方式,针对主要客源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促销活动,使我县‘天境祁连’‘东方瑞士’旅游品牌在国内旅游市场上有了一定影响力,祁连旅游知名度显著提高,客源市场进一步拓展。”张永霞说。

  在这一时期,祁连县从打造卓尔山、峨堡古城等景区旅游入手,旅游规划体系、旅游景点及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旅游总体接待量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长。5年间,旅游人数平均增长310%,旅游收入平均增长47%。“十二五”以来,累计接待游客517.9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93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5.02倍和8.56倍。

  提升,实现“生态版”的全域旅游

  2016年2月,祁连县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

  祁连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大胆创新,提出以旅游业为龙头,不断适应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积极把全域旅游培育成助推全县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叫响“天境祁连”旅游品牌。

  数字显示,2016年祁连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51亿元,同比增长5.2%,三次产业结构从2015年的13.3∶56.2∶30.5调整为18.9∶55.6∶25.5。在产业结构上,坚持“一产挖潜提效、二产升级做强、三产拓展做大”的思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加快培育第三产业。

  一产稳、二产优、三产增的新态势,使旅游业逐步成为带动祁连县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县上建立了党政一把手挂帅,各乡镇、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树立全域旅游全县一盘棋的思想。一方面大力推进‘多规合一’,启动编制了《祁连县全域旅游规划》《祁连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以‘旅游+规划’思维,提出了以卓尔山·阿咪东索核心景区带动,开发天桥山、拉洞峡、牛心山、鹿场等景区,打造峨堡镇为旅游服务镇、阿柔乡、默勒镇为民俗体验乡、八宝镇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扎麻什乡、野牛沟乡、央隆乡为极地体验乡的全域旅游布局和发展思路;另一方面将‘旅游+’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围方式,积极培育新业态新产品。”张永霞介绍道。

  2016年6月13日,对于祁连人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精心创作编排的大型歌舞剧《天境祁连》在祁连县民族文化影视展演中心首演。该剧不仅利用多媒体现代舞台技术手段,结合藏族民歌、青海花儿、现代合成音乐等十多项源自青海大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再现了“天境祁连”的神奇与壮美,更重要的是延长了祁连县旅游文化产业链,给祁连旅游带来一个新亮点。

  发展的关键在于让百姓受益。八宝镇拉洞台村是个有着200多户村民的小村子。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村,一直以来,种地和务工是当地村民的两大收入来源。

  “这几年,靠着农家乐和家庭宾馆,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举个例子来说,2014年,全村只有三家农家乐,如今,已经开了54家。不少已经搬到县城居住的村民又都搬了回来。”村委会主任麻富海说。

  变化不仅仅发生在拉洞台村。通过深入实施“旅游+”行动,全县催生了以特色民族餐饮、民俗体验、特色商品的牧游经济、舌尖经济、民族演艺经济和特色旅游商品经济。以乡村旅游发展为例,全县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达10800余人,全县农牧民收入20%均来源于旅游收入。

  传统产业饭换成了生态旅游饭,全县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种转型也让祁连各级清醒地意识到,全县旅游业正处在大调整、大变革、大跨越的重要阶段,旅游业已经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加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产业。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共8个保护分区,其中祁连县境内有4个,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冰川、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核心区内禁止一切旅游开发活动。”对此,钟春林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说祁连的旅游发展一定要提出几个关键词的话,我想应该会提到‘探索’‘发展’‘提升’,但有一个词不容忽视,那就是谨慎。”

  很快,在祁连县委副书记、县长龙永胜那里,我们找到了这一特征的缘由。

  “无论是深入实施‘五四战略’,还是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紧紧围绕生态文明重大任务,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努力提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形成四季、全时旅游的新格局,做到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相辅相成。”

  正如《祁连全域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中提到的那样,祁连产业需要向绿色、生态方向转型,旅游业是最好的切入点,是祁连未来的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而全域旅游模式是祁连县“旅游引领工程”的重要突破。

  从一座山到一座城,天境祁连已然铺开了一幅全域旅游的崭新画卷……

责任编辑:金石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教 | 财经 | 文旅 | 特色 | 图片 | 视频 |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