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教 财经 文旅 特色 图片 视频 地区

景观

频道栏目: 文化 活动 旅游 景观

玉树临风玉昆仑

时间:2017-11-24 21:48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胡增寿 浏览:
摘要:对于昆仑山,我有的只是仰视和敬畏。对于古昆仑甚至西王母,有时我怀疑他们是否存在过。如果对此不能予以怀疑,那么我就怀疑古往今来人们对神话故事的现实应用和修改递加。倘若他们真的存在过,他们能代表中国吗?我想,他们或许只能代表古中国的奇幻与神秘

  对于昆仑山,我有的只是仰视和敬畏。对于古昆仑甚至西王母,有时我怀疑他们是否存在过。如果对此不能予以怀疑,那么我就怀疑古往今来人们对神话故事的现实应用和修改递加。倘若他们真的存在过,他们能代表中国吗?我想,他们或许只能代表古中国的奇幻与神秘。

  “昆”,有子孙、后嗣及众多之意,与“焜”通;繁体的仑(崙)则包含屈曲盘结之意,由此可以想象:大山之下,余脉连绵不断,好像列册那样,山峰挺拔,雄伟壮观,势如巨蟒。《神异志》有述:“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秦汉以前的人认为昆仑是“帝之下都”,道教沿袭此说,认为日月绕昆仑而运动,中间为昆仑山,玄都玉京在昆仑山的上方,昆仑的地位高于五岳。在人类的超凡想象里,昆仑山是“万山之祖”,是“天门”,是“百神之所在”,是人间通往天国的天梯。

莽昆仑

昆仑山口碑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碑

  现实中的昆仑山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是西藏与新疆的界山,西起帕米尔高原,向东延伸到青海省中部,东西长2500公里,南北宽150公里,平均海拔5500米至6000米,最高峰布喀达板峰海拔6860米,是我国大陆中部地形的骨架。

  “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魄魄”,这是《山海经》对这座神山的整体概括。而毛泽东的“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则最到位地刻画了昆仑山的气势。

  五年前中秋节的下午,笔者与几位朋友从格尔木开车上昆仑山口祭拜中秋圆月,带着一份脚踏祥云游昆仑的神往,带着满脑子对昆仑远古神话的憧憬,我们踏上了旅程。

  抵达昆仑山口时,满月如镜,星辰闪烁,山峰静谧,寒风作响。作为中国第一神山,千百年来昆仑山留下了无数美丽的传说和难解之谜。中国的创世神话说,共工氏驾龙凌空,猛地撞向昆仑山,一声震天巨响后,昆仑山被拦腰折断,山体轰然崩塌,天地巨变,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大地向东南塌陷,天空向西北倾倒,日月星辰都改变了位置……其他如女娲造人及西王母助黄帝战胜蚩尤等神话,皆以昆仑山为背景。

  我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青稞酒,依次祭拜了昆仑山口标记碑、索南达杰纪念碑和为纪念因攀登玉珠峰而牺牲的王海亮、任玉昆等5位勇士而立的“情系昆仑魂归玉珠”纪念碑,供奉上带来的水果和青海大月饼,洒酒点香,双手合十,在昆仑满月时许下了自己的心愿。

  站在昆仑山口上,神话故事像一阵奇绝的风,穿梭在突兀嶙峋的冰丘和变幻莫测的冰锥中,让整个大地保留着对它的膜拜和记忆。昆仑山口的东西两侧,玉虚峰和玉珠峰银装素裹,在寒月的映照下显现出冰凉的风姿;本世纪初一场大地震在昆仑山口撕裂开的大地疮口仍然弥漫着阴森森的冷气,附近的煨桑台破旧不堪,里面依稀闪动着缭绕的香火;在碑林和用白色石块摆成的长约百米、宽约五六十米的中国地图中,打磨光滑的条形花岗岩上悠悠忽忽冒出几缕祈求幸福与安康的烟雾……

  神州何处觅昆仑?我脚下的昆仑山就是《山海经》里的昆仑山吗?据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弄不清古昆仑究竟在何方。直到西汉时,汉武帝刘彻才根据《山海经》中有关“昆仑丘”记载里“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之内容,将于阗南山命名为昆仑山。今人善考据,考出不少古昆仑,有现在的昆仑山,有河南的王屋山,有祁连山、燕山、野牛山,也有人说古昆仑圣境至今仍在昆仑山内,只是无人能找寻到其入口而已……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古昆仑似乎成了不解之谜。

  我们现在的宇宙观是站在三维空间的角度上建立起来的,如果我们站在五维、六维空间的角度去看,宇宙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如此,神话传说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现在所知的神话传说尤其是有文字记载的传说,实际就是建立在假设和想象的基础之上,并根据历朝历代的需求进行加工改造的神话。既然我们的心力尚不够驾驭和解释神话传说,那么,争来争去又有什么意义?

  但有一件事却令笔者感到震惊,深深觉得这是中国文化中一个特大的谜案:学者研究和考古证明,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中下游流域,而神话传说中的中华民族起源中心却是在西北荒漠的昆仑山方向。中国人的祖先资阳人、马坝人、山顶洞人和北京人,他们生活的地区都远离西北,为什么神话要以昆仑山方向为中心呢?根据这些神话来看,中华民族曾经有过一次巨大的迁徙,从西北迁向中原,再到沿海。然而现代的考古资料中根本没有中华民族这样一次巨大迁徙的证明,中国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于是,笔者有了这样的想象:《山海经》描述的世界是盘古大陆,是现在的5块大陆板块还未分开时的地球或者根本就不是现在的5块陆地。那时的昆仑山,方圆八百里,屹立天地之间,日月绕其而动,奇峰突兀,彩霞飞扬;林深古幽,云海滔滔,破云而上,连向天际。五城十二楼,九重山重叠。异草丛生,怪石遍布。鹤入苍翠,鸣入九霄。瑶水通瑶池,白玉泌玉膏。宫内有一稻,凤鸾玉为食。三青取丹木,王母宴穆王。蟠桃延福寿,后羿助嫦娥。然印欧撞击,群峰来潮,直奔九天,昆仑坍塌,消失无踪,仙灵之气,荡然无存。大神上九重,小神忙治水。伏羲结女娲,繁衍昆羌人。弃山随草,顺水而下,进川而成资阳人,入广而成马坝人,居周口店而成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进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

  《山海经》上的昆仑山坍塌了,现在的昆仑山只是古人为表达在大地上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昆仑山的怀念而命名的。但,如今之昆仑乃人类大财富,它汇日月之灵气,藏百宝之髓而孕,是真正的白玉泌玉膏,遍山都是昆仑玉。

  “玉”字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被赋予了无限美誉。在古代,玉价值连城,很多君王为了占有它不惜去发动战争,“完璧归赵”“和氏之璧”,都显示了“玉”不可替代的价值。

  孔子将“君子比德于玉”这个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阐明玉有“仁、义、礼、智、信、乐、忠、天、地、道、德”十一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佩玉,不是为了乔装打扮,而是规范自己的言行,操守儒家信条。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

  《诗经》里“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这位气度不凡的男子佩玉叮咚、铿锵悦耳,如玉树临风,和风吹过。而“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磋,佩玉之傩”的那窈窕淑女,佩玉在身,齿白如玉,风情无限,妙不可言。《红楼梦》里女娲补天单剩一块,弃青埂峰下,自经锻炼,受天地之精华,得雨露之滋养,灵性已通,投胎转世,坠入红尘,衔玉而生,此乃贾宝玉也。另一位女主人公林黛玉,美玉无瑕,阆苑仙葩。

  《千字文》曰:“金生丽水,玉出昆岗。”昆仑山北坡出产“和田玉”,南麓盛产“昆仑玉”,两者玉性一致,成分相同,仅在润度和硬度上略有不同,是一脉相承的“孪生同胞”、宝石界的“姊妹玉”。

  和田玉经过历朝历代采掘,资源已接近枯竭;而昆仑玉因其可雕性极强、质地细润、淡雅清爽、透明度高等优良特性,震动了玉市场,赢得美名。据说,有一种奇特的“美酒玉”,这种玉呈现海蓝色,美酒玉放在酒中能迅速促进乙醇的转变,使酒的苦辣味变得绵甜、醇香。昆仑玉制的酒杯,有“杯中斟酒,夏日无冰自凉,冬日无火自温”之说。

  2008年,昆仑美玉被镶嵌入代表奥运会最高荣誉的奥运奖牌,是青海继奥运吉祥物——藏羚羊之后,又一把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金镶玉”的神来之笔,出自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简陋铁皮小屋内,而完成这个震撼世界的绝妙设计的是中央美院教授、北京奥运会奖牌总设计师王沂蓬和他的团队。笔者相信,这也是玉石灵性的感召,是视玉如灵、如生命的祖宗灵魂的暗中启迪。

  为什么昆仑山和昆仑神话传说总是令我们魂牵梦萦、割舍不下?笔者思忖,这是现代人对自己根基的疑惑,是对这些东西为古中国文明史做出某种悲剧性奠基的焦灼。当文明成果得以验证后,昆仑山和昆仑神话传说将越来越显得陌生和缥缈。

  我们失落的只是一个《山海经》里的古昆仑,但因为有玉,便没有了多少遗憾。昆仑神话传说对我们来讲只是一个神话传说,我们处心积虑地去寻找古昆仑山在哪里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套用余秋雨的一句话:我想,时至今日,我们勉强能对他们说的亲近话只有一句当代熟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我们,曾经拥有!

责任编辑:金石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教 | 财经 | 文旅 | 特色 | 图片 | 视频 |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