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教 财经 文旅 特色 图片 视频 地区

省情

频道栏目: 省情 交通 成果 解读

倾听班玛砥砺奋进的“红色”序曲

时间:2017-06-16 09:38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张浩 浏览:
摘要:一眼泉、一座亭、一座桥、一座哨所、一座纪念碑它们的前面都有两个字红军。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这个当年红军长征唯一经过青海的地方,为了表达后人的怀念,牧民群众把红军走过的子木达沟称之为红军沟。 延安、井冈山、西柏坡穿越时空,无数革命圣地和历
  一眼泉、一座亭、一座桥、一座哨所、一座纪念碑——它们的前面都有两个字——红军。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这个当年红军长征唯一经过青海的地方,为了表达后人的怀念,牧民群众把红军走过的子木达沟称之为“红军沟”。

  延安、井冈山、西柏坡……穿越时空,无数革命圣地和历史文化遗址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见证历史,一个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犹如一面面旗帜在祖国大地飘扬。

  喜讯传来,“红军沟”革命遗址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既是荣誉,更是机遇。

  “这为班玛县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强大助推力。”班玛县委书记夏吾杰说。近年来,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依托境内丰富而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大力推进“三色班玛”建设,对促进班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为“红军沟”入口。

  享受“红色福利”,奏响旅游发展曲

  “哐啷哐啷~”,揉捻机翻动着藏雪茶茶叶;

  “嗡嗡~嗡~”,黑陶制作者转动打磨着黑陶;

  “悉悉索索~”,细碎木屑滑落,一个个精美的木雕即将完成;

  还有那静谧无声的唐卡绘制;

  ……

  在班玛县扶贫产业园里,以发展红色旅游为契机,着力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藏雪茶、黑陶、木雕、唐卡等旅游产品。原来单纯的农牧兼营、以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悄然改变,发展产业帮助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和传承红色精神的“双赢”之路。

  来自四川德阳的彭宏宁,已经在班玛县工作生活超过了25年。

  如今刚过50岁的他在距“红军沟”5公里处开了一个川味饭馆和零售商店。彭宏宁说,近几年班玛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到“红军沟”的人逐渐多了,来自家饭馆吃饭的人也是成倍增长。就在去年,游客猛增,收入翻了几倍。

  班玛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曹军山介绍说,班玛县发展红色旅游,有地理环境,有独有纪念地、标志物,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吸引组织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等主题性旅游活动,不仅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还能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近年来,班玛县通过全方位宣传,深度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科学谋划红色旅游规划,积极发展红色旅游项目,全力打造“红色班玛”旅游品牌。该县先后建成“红军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展览馆、编辑出版《红军长征在班玛》,编制了《班玛县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班玛县玛柯河景区旅游详规》,理顺和优化了全县旅游发展布局和机制。

  去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班玛县树立“红色旅游”旗帜,先声夺人,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近十万游客到访,追寻红军足迹、重温红色记忆,一时间,“红色班玛”声名鹊起,“红色福利”接踵而来。

  该县旅游局负责人介绍,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美丽的玛可河林场有全省最大的原始森林,班前村以其独特的藏式碉楼风格,成为班玛县多处旅游景点中的亮点,这些丰富优质的资源成为了班玛县打造红色旅游胜地的“奠基石”。

  如今,红色旅游是班玛县旅游业的重点主打品牌之一,他们通过学习借鉴井冈山等红色旅游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挖掘和保护红色资源,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把红色旅游与风光旅游、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结合起来,精心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全力推出精品旅游线路,把班玛县红色旅游推出青海、推向全国。

  传承“红色基因”,谱写青少年奋进曲

  来到班玛县,洁净的小城虽然比不上都市名城的繁花似锦、车马水龙,但鲜艳的彩旗飘扬在街道两侧,百姓你来我往相互问好,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展示着小城独特的魅力。

  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找寻红军的足迹,瞻仰书写在石壁上鲜红依旧的红军标语,红军亭、红军墓、红军桥、红军泉、红军哨所、红军宿营地……感受红军的英勇壮举,感慨万分。

  曹军山介绍说,红色,是班玛县最有内涵的底色。它代表着一种精神,散布在班玛县6452平方公里的角角落落,人们敬畏它、学习它,传承它。

  来到离“红军沟”不远的灯塔乡班前村的红军希望小学,校门口竖立着一座红军战士雕塑,底座用藏汉双语书写的“红军希望小学”字迹鲜红,透过雕塑,仿佛看到了当年红军走过雪山草地的情景。

  校长王晓青介绍说,学校是由红军后代捐赠建设的,故而起名“红军希望小学”。包括学前班在内,共有6个年级,学生97名,教师18名,教学楼、学生宿舍、操场、食堂、幼儿园一应俱全。

  走进“红军希望小学”五年级课堂,教室后方墙上是以“红色经典”为主题的黑板报,上面画着鲜红色的五星红旗、洁白的和平鸽,刊载了《爬雪山》的诗文,书写着“长征”、“畅想”等艺术字,同学们还用五颜六色的粉笔,抒发着自己对于红军长征的感想。

  老师李顺菊正在开展“永远的纪念”——红色教育主题班会。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1岁的俄金昂赛将《七律·长征》背得朗朗上口。俄金昂赛说:“学习和了解了红军长征的故事,觉得红军战士们非常坚强、有毅力,所以,我也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

  王晓青说,学校老师们不定期都会给同学们讲述红军及经过班玛时的故事,尽管他们的小脑瓜中,并没有对“红军”这两个字的直观印象,但讲得多了,总是或多或少地知道些。

  曹军山说,这次“红军沟”革命遗址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对于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和传统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全省人民不忘初心、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继续前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弘扬“红色精神”,唱响民族团结进步曲

  红军把“红色的种子”撒播在玛可河畔、山谷平地和牧民帐篷,也把党的政策带到了这里,使这片鲜为人知的土地,拥有了与众不同的“红色精神”。

  现任班玛县灯塔乡班前村党支部书记的尕玛求,是一个憨厚朴实、耿直的藏族干部,经过岁月的洗礼,从黝黑的脸上可以感受到他坚毅的性格。

  30多年前,当时不满20岁的尕玛求结识了年近50岁的木匠何世安,他是红军,当地人都叫他红加。红加经常讲述红军的故事,每次讲到红军到达班玛县时,当地群众都会手捧洁白的哈达隆重迎接,红军筹粮的场面,红军向当地群众宣传革命理论的场面,还有红军与当地群众一一告别的场面等,自己都会感动不已。

  尕玛求说:“听了很多红军故事,让我最感动的还是红军所到之处都能民族团结一家亲,不论什么民族都能团结起来战胜困难。”

  红加病倒在班玛,留在了班玛,终老班玛,尕玛求耳濡目染,继承了钢铁般的“红色精神”。

  1994年尕玛求担任了班前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班前村是远近闻名的特困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牧民群众过着日出而牧日落而息的生活。

  “刚担任村支部书记的时候我就认为只有邻里和睦团结向上,才能改变贫困,走向美好生活。”“在民族地区搞发展,首先要搞好民族团结工作,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干成事干大事。”尕玛求坚定地说。

  尕玛求把民族政策纳入村两委班子学习计划,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政策的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了班子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每年八月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他们坚持把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教育结合起来,以活动为载体,力争做到年年有新的内容,年年有新的办法,年年有新的成效。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本村群众和周边群众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受到了民族团结教育,打下了民族团结良好的思想基础。

  尕玛求说:“针对我们村群众从事运输业积极性较高的实际,组织群众在原有的运输队基础上筹资成立了农牧业农机生产合作社,不仅扩大了原运输队的规模,也使全村农牧民群众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他们深刻认识到,光靠自然放牧、小块农业是挖不掉穷根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从思想根源上找突破口。经过深思熟虑,党支部一班人主动走出去,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致富经验,依托当地林业产业,尝试着迈出了发展林下经济的第一步,使牧民增收千元。

  在尕玛求的带领下,他们放开手脚,进一步解放思想,开始学着做生意、搞运输、种植中藏药材,多途径增加群众收入。

  记者了解到,其实像尕玛求一样继承了“红色精神”的人还有很多,革命的种子撒在了山谷草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藏区群众。

  班玛县是红军长征唯一途经青海的地方,长期被青海各级党政部门和各族干部群众所珍惜。如今,当地群众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在党的惠民、富民政策指引下,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金石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教 | 财经 | 文旅 | 特色 | 图片 | 视频 | 地区